循環經濟講求資源使用效率極大化,透過修理、再製造等方法盡可能地維持產品在系統中的經濟價值,越往外圈的順序越末;在工業循環的迴圈中,最外圈其實就是我國最常見的「回收再利用」。
談到再利用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莫過於台灣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紗,供應給今年世足賽中至少16支隊伍製作球衣,讓台灣以另類的方式登上世足賽場。然而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俊旭表示,衣服本身是很好的應用方式,從其技術和成本來看,卻只能算是「downcycle(降級再造)」。
「寶特瓶製」世足球衣,不是「最好的」循環經濟?
「循環經濟最好的狀況是說,一支寶特瓶回收再造後、又再變成一支寶特瓶,或價值更高的產品。」林俊旭進一步說明,一件球衣須耗費7、8支寶特瓶所製成的環保紗,這樣的技術十分普通,寶特瓶經過切碎、造粒、抽紗等加工後,同樣的材料、每單位重量產生的市場價值卻沒有增加。「如果你的產品價值越來越低,那你就只是延長這個材料的使用期限而已。」
林俊旭解釋,儘管球衣本身很昂貴,又具備透氣、排汗、耐穿…等特性,然而其昂貴的價格源於設計、品牌、研發成本,從循環經濟的觀點來看,附加價值並不在於材料(寶特瓶環保紗)本身,「也就是說,附加價值是別人給的,不是因為材料多厲害。」
林俊旭認為,台灣的資源回收已有很好的基礎,但循環經濟不單是做環保,更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商業模式、如何進行交易。整個經濟活動除了買賣消費,還包括生產、製造、運輸…等環節,每個環節都有發展不同商業模式的空間。
客製化服務取代販賣商品,更換越少、利潤越高!
曾在飛利浦任職、現為台大創創執行長的曾正忠,本身輔導過許多新創團隊,就商業模式的應用舉了不少例子。例如跨國電子公司飛利浦,與荷蘭Schiphol機場簽訂長達15年的合約,由飛利浦為機場客製化設計3700個照明設備、並負責維修和保固,Schiphol機場只須付出每個月的服務費就好。
根據飛利浦官網所述,飛利浦與Schiphol機場的合作,帶來的好處包含:減少50%的能源消耗、產品生命週期增加75%、利用模組化的設計降低維修成本,以及最大化地減少原物料的使用,且所有零組件皆可再利用。曾正忠表示,飛利浦的客製化照明服務,客戶除了Schiphol機場,也與美國的圖書館、歐洲的建築師事務所…等有所合作。
二手物品翻修,再創產品經濟價值
一樣以延長產品生命週期為出發點,美國戶外服飾品牌Patagonia長年來一直有提供維修的售後服務,同時還會在美國、歐洲境內的大學或景點巡迴舉辦「Worn Wear」活動,邀請民眾將破舊的衣物帶到Worn Wear現場修復、或者更換;為了鼓勵產品能在消費者手上使用得更長久,Patagonia也在官網上提供簡易的保養指引,提供補丁、拉鍊脫落等57個小問題自行修補的辦法。
有鑒於「Worn Wear」活動的成功,2017年Patagonia更成立了線上的二手服飾販賣網站,消費者可將穿過的衣服交給附近的Patagonia實體店估價,價格依照衣服的種類和保存程度落在15到100美元之間,Patagonia將支付該衣物二手販賣價格的一半,用商店點數的方式回饋給消費者,藉此促進二手衣回收。
二手物品的翻修買賣,不僅發生在服飾品牌,也適用於醫療設備。一般而言,大型的醫療設備如核磁共振、電腦斷層等,醫院使用8到10年後就會換新,不過曾正忠說,其實這些設備只要更換部分的零組件就可以繼續使用。
因此飛利浦會向醫院購回舊機組,進廠翻修、汰換老舊的零件,讓機器煥然一新,然後以新機8成的價格重新對外銷售。當然,曾正忠強調,翻修過後的設備,如新品一般需要取得相關單位的驗證、確保功能正常無虞。整體的過程跟製造很像,差別在於不需額外消耗原物料,就能再創產品的經濟價值。
「推循環經濟,台灣缺的是對商業模式的想像力」
「商業模式其實是促進整個循環經濟最大的力量。」林俊旭評斷,以台灣產業現況,想要推動循環經濟,最缺乏的其實是對商業模式的想像力。但他也承認,要完全落實循環經濟、零廢棄非常困難,目前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以評判做到什麼程度才叫循環經濟。
「循環經濟不是一個產業,而是跨產業的,並不是說資源回收就可以叫作循環經濟。」最後,林俊旭不失樂觀地形容,符合循環經濟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生,只是有待你我進一步思考如何增加它的價值。
出處來源:https://www.storm.mg/article/565541
丰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只是將醫療廢棄物資源回收,而是落實循環經濟,並秉持零廢棄之理念,我們將原本只能送燒的醫療廢棄物跨產業,另製成三角錐、花盆,以利增加其廢棄物經濟價值,我們會再繼續努力著讓資源再生,永續發展。